大连,上海到北京物流位于欧亚大陆东岸,中国东北辽东半岛最南端,西北濒临渤海,东南面向黄海,有包括大小岛屿260个,拥有1906公里的海岸线,是中国海岸线最长的城市之一。
更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到北京物流,大连拥有非常得天独厚的深水岸线,大窑湾,长兴岛,还有旅顺,都是自然水深达到20米以上的天然港口,港口资源丰富。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使得大连依海而建,因港而兴。
回顾历史,大连港曾经是中国第二大港口,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的时候,大连港的进出口货物量曾经还一度超过上海,在全国排在第一位。
2003年,是大连港历史发展中的关键一年。在这一年,中央11号文件《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》明确提出,“充分利用东北地区现有港口条件和优势,把大连建设成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”。这是我国继上海之后,国家确定建设的第二个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。
中央11号文件为大连的未来战略发展指明了方向。在过去的七年里,大连港的确在迈向“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”的目标中实现了巨大的发展。2003年到2009年,港口建设投入达407亿元。去年,大连港吞吐量2.7亿吨,今年有望达到3亿吨,居全国第四位。
在今年三月份两会期间,国内编制的首份国际航运中心指数——全球国际航运中心竞争力指数发布,我国有10个港口进入最终全球排名的前50强,大连港在入围的中国港口中位列第四,仅次于香上海到北京物流港、上海、天津。
无论是过去的历史,还是目前大连港在全球的排名,都体现了大连在国际航运业竞争中的综合优势,更表明了大连国际航运中心未来发展潜力巨大,上升势头之猛令世界瞩目。
然而,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,大连港目前无论与周边国外的釜山、神户等港口相比,还是与国内的上海、天津等港口相比,在基础设施功能结构、集疏运体系建设、临港产业发展及港口与城市空间布局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,与“国际航运中心“尚有很远的距离。
首先,东北腹地经济发展滞后,经济结构不合理,这导致GDP低于周边地区,严重制约了大连港建设“国际航运中心”的步伐。目前,大连港陆上腹地集装箱生成量落后于上海、天津、青岛,这与腹地经济增速不快有着密切关系。
虽然东北三省GDP增速分别高于全国GDP增速,但明显慢于京津唐地区及长三角地区,对外贸易总额完成871亿美元,远远低于山东省1226.2亿美元的对外贸易总额,占全国的比重仅为4%,明显偏小。这是导致大连港与上海、天津、青岛港存在差距的根本原因。
其次,辽宁省现在五口通商,五个口岸拥有共同的腹地。辽宁省港口虽然已经形成了层次较为分明的港口发展布局,但是由于市场定位的同质化和重点建设项目雷同,使得核心港口功能分散,港口特色模糊,功能重叠,腹地重叠。
另外,大连港的保税港功能发挥得不够充分,区别于天津、上海到北京物流青岛港的特色并没有完全凸显,口岸综合体制环境依然滞后,与建设“国际航运中心”的目标仍然不匹配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