戴定一介绍说,目前冷链标准主要有两方面:一是强制性的法规和标准,主要目的是协调利益为主,用法律形式规定、保障、协调各方利益;二是推荐性技术标准,其主要目标是为了提高效率。
作为非政府机构,冷标委制定的主要是非上海到北京物流强制性标准,目的是帮助冷链企业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,更好地提高作业效率。也就是说,冷标委的标准是在优化供应链建设,如果起不到这个作用,就不能获得企业的支持,也就达不到促进产业发展的目的。所以,冷链物流标准最后的话语权,在于这些龙头企业或者正处在上升期的大企业,也就是“链主”。
戴定一说,所有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,上海到北京物流都会出现集约化和龙头企业。这些企业对上要控制源头,对下要控制客户,而供应链控制就是他们的主要手段和核心利益。举个例子,国内一家连锁企业采购1箱苹果的平均价格比国内同行要低1元。其主要原因在于:在苹果还没有成熟时,他们就开始在产地大规模采购。此时,农民因为出售风险降低了,价格自然比较低;而该连锁企业又在产地建设大型冷库,又延长了苹果的销售期。这样,该企业不但控制了苹果的分销,也控制了苹果的生产和物流,从而控制了苹果生产的供应链。“当然,它也控制了游戏规则的话语权,这个游戏不仅仅是冷链,而是整个供应链。”
因此,行业标准的制定,应该在这些企业标准的上海到北京物流基础上来提炼。也只有“链主”参与了标准的制定,执行才能顺利。
所以,冷标委在制定标准的时候,要转变思路,跟产业真正发展的动力结合起来,与掌握话语权的生产者结合起来。 |